美章网 资料文库 建筑杂志范文

建筑杂志范文

建筑杂志

建筑杂志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筋绑扎工艺;质量控制

引言

钢筋绑扎涉及细部构造,是隐蔽工程。在混凝土浇筑时,要考虑到振捣扰动、钢筋骨架是否存在偏移现象等,要重视对钢筋绑扎质量的控制。

1工程概况

弘桥商业城8#~11#楼、幼儿园、配电室和地下室工程,总建筑面积为33286.57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25483.97m2,地下总建筑面积为7802.6m2。主体部位钢筋直径基本≤12mm,均采用绑扎连接。

2钢筋绑扎施工工艺要求

2.1细部要求

钢筋绑扎施工中,要注意在钢筋结构及两端用钢筋绑扎丝进行绑扎,搭接接头需要至少有3个及以上的绑扣,需要保持钢筋竖向传力,特别是墙、柱等位置的钢筋绑扎,更要注重其稳固性。若是绑扎出现松动的情况,在混凝土振捣施工中,搭接位置会出现下坠,造成上部搭接的长度存在偏差。对于柱、墙等部位,要进行竖向的交叉点钢筋绑扎,全数钢筋绑扎剪力墙网、拉筋等。框柱等部位要依据技术要求展开钢筋绑扎。钢筋网的边缘采用间隔交错式的钢筋绑扎。箍筋弯钩要沿纵向受力的位置对钢筋进行分布,相关的构件要沿着梁的上方,让钢筋合理交错,从而保证构件保持受力均匀。关于构造柱的纵向钢筋绑扎,要结合承重结构[1]。

2.2拉筋和单肢箍

在钢筋绑扎中,拉筋对梁柱这些单肢箍进行操作的时候,拉筋的弯弧要注重直径的控制,需要保持在拉筋直径的二倍以上,同时不能比纵向的钢筋直径低。在剪力墙及楼板这些网拉结筋中,需要保证弯钩端135°、另一处90°。同时在进行弯折之后,长度需要至少在拉筋直径的5倍以上。将拉筋运用到梁柱时,要借助相关工具纵向拉结筋两端将双向钢筋拉住。使拉筋进行弯折,呈现出一种弯钩的形状[2]。

2.3钢筋定位件

在钢筋绑扎施工中,钢筋的固定需要选择合适的位置,同时要配备一定的专业定位构件,需要具备足够的刚度及承载力,要有一定的耐久性。定位件数量及固定方式要保证钢筋绑扎处于构件最合理的位置。钢筋定位件可以控制钢筋混凝土的厚度,便于控制施工质量。钢筋定位件可以作为混凝土的保护层,有助于钢筋排距的合理控制。形状细长的钢筋定位件刚度较强,能使钢筋定位件发挥更多的作用,避免出现不稳定的情况。钢筋定位件是保留在混凝土部件中的,因此钢筋定位件不会使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下降。钢筋定位件在防腐及抗冻等方面一定要符合相关的技术要求。在梁柱等部位不要选择金属的钢筋定位件,因为金属会逐渐受到氧化而出现锈蚀的情况,对构件耐久性造成影响。

2.4钢筋绑扎的实际操作

在钢筋绑扎的实际操作中,要明确钢筋的位置、层次等重要因素,要保证受力构件之间的钢筋在重要的受力位置提供良好的性能。框架节点处的钢筋通常情况下是在内侧,也就是所谓柱包梁。

3钢筋绑扎施工工艺

3.1钢筋绑扎施工的要求

在钢筋绑扎施工之前,需要了解施工图纸和配料情况,在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位置,需要对钢筋的位置及穿插的顺序进行逐一的研究,降低钢筋绑扎中的难度,避免在钢筋绑扎之后出现返工。要保证钢筋绑扎的进度及质量[4]。钢筋绑扎的倍数、钢筋保护层、锚固的长度及接头位置,都要严格依据技术规范展开施工操作,框架纵向钢筋不要与拉筋及箍筋等进行十字交叉焊接,要采用合理的定位措施,对柱筋位移量进行控制。

3.2钢筋绑扎准备工作

对半成品的直径、钢号及尺寸等进行核对,要保证与料单上的参数相符,若有错漏要及时进行增补。准备好钢筋绑扎工具、定位架及定位卡等。

3.3底板的钢筋绑扎

首先是要对基层进行清理,施工放样之后,再展开大面积的钢筋加工,如果底板的垫块是采用混凝土,那么则要保证垫块的强度,也可以用碎的大理石垫块。

3.4暗柱钢筋绑扎

套柱箍筋→柱主筋连接→划箍筋间距线→绑扎箍筋。按图纸要求的箍筋间距,计算好每根柱的箍筋数量,从楼板结构面5cm开始绑扎第一根箍筋,先将箍筋套在下层或底板伸出的主筋上。柱主筋连中,要注意柱主筋直径大于20mm时就要进行压力焊连接。依据已划好的位置线,由下往上绑扎,缠扣绑扎。

3.5剪力墙钢筋绑扎

立竖筋→划水平筋间距线→绑定位横筋→绑其余横竖筋→绑扎拉钩→交点绑扎→绑扎垫块。将竖筋与下层搭接筋绑扎,划好分档标志,绑其余竖筋,最后绑横筋。剪力墙钢筋要展开逐点绑扎,在进行墙体钢筋绑扎的时候,所有绑扎扣需要保证向内。

3.6楼梯钢筋绑扎

划位置线→绑主筋→绑分布筋→绑踏步筋。需要根据图纸,先绑扎主筋,然后是分布筋;将踏步模板支好,踏步钢筋随后进行绑扎。

4钢筋绑扎的质量控制

4.1加强原材料的控制

对于进场的原材料要进行严格的管控。钢筋绑扎对原材料质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如钢筋的外表不能有任何的锈蚀现象,每1m钢筋的弯曲度不能超过4mm,同时总的弯曲度不能超过钢筋总长度的0.4%。在钢筋绑扎中使用材料较多,加强对钢筋绑扎材料的管控,采购中要对材料厂商的资质、钢筋的规格、质量合格证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在钢筋进场时还要进行质量检查,坚决不允许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更不能投入使用。材料的质量对钢筋绑扎的质量影响很大。

4.2加强对人员素质的管控

在钢筋绑扎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着钢筋绑扎的实际效果,因此需要重视对钢筋绑扎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参与到钢筋绑扎中的施工人员,要有相关的技术资质,并有丰富的施工经验,对钢筋绑扎中的各类操作要足够熟练。在钢筋绑扎施工前,要重视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及技术培训,让施工人员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在钢筋绑扎中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规范。

4.3加强钢筋绑扎施工过程的控制

钢筋绑扎涉及到的施工环节比较复杂,在钢筋进场之后,要结合设计图纸,对钢筋的直径、间距及型号等展开严格的检查,对负筋的位置进行检查。检查钢筋绑扎的接头位置及搭接的长度是否符合技术规范,在钢筋的表面是否有油渍和漆污。检查钢筋绑扎是不是足够牢固,是否垫好钢筋的保护层。因为钢筋绑扎本身是隐蔽工程,钢筋绑扎的实际施工质量主要是在施工中进行控制,进行浇筑施工之前,要对钢筋及预埋件进行验收,然后做好隐蔽工程的现场记录。需要对下料及加工的尺寸进行控制,施工中不合格的钢筋不能使用。不要将定位钢筋焊接在受力主筋上,若是一定要进行焊接,可以在这个部分增加箍筋,焊接在箍筋上。钢筋绑扎中要保证定位钢筋足够标准,端头要用防锈漆进行处理。在钢筋绑扎中,避免单向扣,钢筋绑扎的扣端头朝里,防止日后在混凝土面上出现锈蚀的情况;受力的钢筋间、钢筋绑扎接头要错开1.3倍左右的搭接长度。在钢筋绑扎中比较容易出现漏筋和主筋位移等情况,在放线之后,钢筋绑扎之前,要结合墙柱的边线将主筋进行打弯、调整,之后进行箍筋安装,然后进行钢筋绑扎;若是先进行箍筋安装,后调整位置,施工难度就会非常大。另外是钢筋绑扎的弯曲变形,需要采取八字扣进行绑扎,保证绑扎足够牢固,在钢筋绑扎成形之后,要避免荷载的冲击。

5结论

钢筋绑扎是建筑施工中非常重要的工序,涉及到的工艺环节比较复杂,要注重质量控制,避免在钢筋绑扎中出现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王贺迪,孙纪龙.钢筋混凝土结构屋盖局部大跨度斜交龟背式拱形钢网架滑移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8,47(S4):1576-1579.

[2]杨润萍,刘德品.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桥加固施工———以汉洪高速公路K48+788小桥为例[J].建材世界,2018,39(6):36-38.

建筑杂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复杂地质条件;建筑地基处理;优化措施

前言

建筑地基与整个建筑工程的楼层高度、建设作用及设计风格有着密切关系,地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并且对其稳定性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根据不同特点,制定适合的施工技术方案。同时,如果施工现场所处位置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施工难度就更大,地基容易出现裂缝和塌陷问题。因此,在进行地基处理环节,必须采取相应优化措施,对施工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加强监督管理工作,保证整个建筑的施工质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推动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

1建筑工程地基施工的相关特点分析

1.1复杂性

我国疆土较辽阔,不同经度和纬度的区域,其土质和地形有很大差异,也就是不同区域的建筑施工条件是不同的,这使得我国地基施工具有复杂性特征,且施工难度较大,对此,在具体的施工中,施工单位必须结合当地的地形和环境,合理确定地基施工方案,从而保证后期应用效果。

1.2整体性

对于建筑工程,地基是基础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倘若地基结构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受影响,由此可知地基施工具备整体性特征。1.3多发性施工的安全和质量对于整个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非常重要,也是衡量建筑单位和施工人员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标准和依据,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地基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一部分施工单位由于自身能力不足,造成地基结构遭受自然灾害时出现问题,引发建筑倒塌等,从而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2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筑地基处理的优化措施

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准备建设一个大型商场项目,委托专门勘察队伍详细勘察建筑施工现场岩土工程,勘察目的是在建设建筑物的同时能在施工现场穿越有软弱土的地层,寻找符合要求、牢固的建筑地基。该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凹凸不平,进行填土后变得平整,高度在1.00m以下,工程项目主要采用钻探对地层进行揭露,通过从上到下的方式依次对施工场地的内地层进行填充,填充材料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残积粘性土、全风化花岗岩、强风化花岗岩、中风化花岗岩。本文针对工程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对地基施工进行优化。

2.1前期准备工作

首先要对地基所在区域的地质情况进行勘查,获取相应的数据和信息,为后期施工方案编制、施工技术的选择以及施工过程开展带来方便。然后在组织地基施工活动时必须明确施工工艺和技术,还要检查施工材料的性能和质量,确保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低。最后根据地质条件调试设备参数,其目的是保证后期的施工质量达到标准。

2.2膨胀土地基处理的优化

膨胀土地基就是在地基基础或承载力的范围内有一定量的膨胀性土层,这种类型的土层具有膨胀性特征,分布不均匀,且含有亲水性矿物质,从而影响地基的稳定性。同时,因为膨胀土的状态是半坚硬,且因为受到风化、地质构造等作用,产生明显的裂缝,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会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本工程中膨胀土地基存在,在解决膨胀土地基问题时,应该与膨胀土的特性相结合,优化处理方案,经常使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土壤换填,采用换填法对膨胀土地基进行处理,这一方法对膨胀土地基的深度和厚度有明确要求,如果地基深度比较浅、膨胀土层比较薄,就可以采用换填法,在处理过程中首先要计算换土度,确保设计承载能力达到要求,在建筑物基础向外扩展300-400mm宽度范围内开展换填工作,其次要做好地基垫层的防水工作,有效避免水出现下渗而影响下部土层。2)改良土质,是在原有土层中添加水泥或化学制剂,且通过相应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促使膨胀土的地质有所改善,膨胀系数有所降低,从而满足设计承载力。3)预湿膨胀,就是提前在膨胀土地基中加入适量的水,促使膨胀土土层所处状态是膨胀的,并且具有良好的含水量,确保承载力,在地下水比较高的区域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保证地基下层土的完整。

2.3不均匀沉降的优化

1)采用适当的桩基础,该优化方案可使得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受力情况处于一个均匀状况。要加强桩基础的实施,需要对地基下部存在的不均匀沉降做好土层厚度和性质的勘察,把基础桩深度贯穿到不均匀沉降层面上,一直延伸到下部坚硬岩层或稳定的均匀层,可以采用扩桩、灌注桩。采用这种方法对地基进行处理,能有效解决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问题。2)采用置换法,所谓置换法就是对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的地基岩土层进行一定量的换填,例如:在地基岩层中软弱地基土层所占比例较大、坚实土层所占比例较小的情况下,应该采用与软土地基材质相似、受力变形特点相近的材料对坚实岩土层进行置换,这种施工方法成本较低,且能够较好地实现地基沉降程度的均匀化处理。

2.4软弱地基处理优化

软弱地基是由淤泥、杂填土及一些其他高压缩性能的土层构成的地基,这种类型的地基变形量较大,倘若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地基进行处理,在建筑工程完工之后出现沉降的可能较大,对四周附带的建筑物和结构造成破坏和影响,所以必须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案。一般采用桩基础或者加深基础埋设深度,可是这些处理方式针对性不强,所以在实际施工中要改变基础结构受力形式,例如:将基础桩与柱墩结构相结合,既可以满足受力需求,也可以确保建筑使用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5提升施工人员技术操作水平

在建筑施工中要想更好提升地基处理技术,相关管理部门应该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第一,从建筑工程具体要求和地基处理要点入手,对施工人员的业绩进行考核,确保他们对地基处理重要作用的认知有所提升。第二,加强施工人员对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教育培训,邀请专业人士到企业对地基处理工艺进行更加深入的讲解,其目的是让施工人员更加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地基处理技术。第三,将激励和奖惩制度相互结合,对于地基处理水平较高的施工人员实施奖励,对于地基处理水平较差的施工人员实施惩罚,进而为员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严谨的工作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环节,地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建筑质量,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更是如此,所以在施工中要对地基施工的特点充分掌握,采取相应措施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优化,才能确保工程符合规定标准和要求,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推进建筑工程顺利开展和完工。

参考文献

[1]陈号朋,郭峰.房屋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控制技术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32):56-57.

建筑杂志范文第3篇

复杂高层建筑具备体形庞大、地基础要求深、结构相对复杂以及施工工序繁复、工期长等特点,因此,施工质量过程控制的难度也相对较大。本文主要就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质量过程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质量;过程控制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各类城市圈、金融市场商务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等区域得到全面实施,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建设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建筑工程项目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大量的复杂高层建筑不断涌现。特别是一些建筑功能比较广泛,结构类型比较复杂的高层建筑日益增多,给现代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工程建设质量监督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二、在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施工中对施工的参数进行严格的控制

(一)±0.000标高控制就复杂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图设计程序而言,建筑设计通常都是由平面设计开始,传统的建设项目多数只有一个单位工程,而在现代的工程规划建设中的用地则是以成片地段、整块地宗以及功能区域等进行划分和布局,进而构成建筑群体,与分段组合、分层分段组合以及单元组合等地形地貌、功能分区明显的平面、立面以及剖面设计中创造出相互独立的单一建筑定位高差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质量过程控制中只有对±0.000的标高值进行精确的控制和确定,才能明确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基础的埋置深度,进而达到建筑设计中桩筏、桩箱≥建筑物总高度1/18,天然地基与复合地基≥建筑物总高度1/15的标准。

(二)对沉降量进行控制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相关标准,地基发生变形的表现主要为:沉降量、沉降较差、倾斜以及局部倾斜等。该规范中明确规定,对于一些多层或者高层类建筑物地基变形的允许值,应该依据建筑物的整体倾斜值进行控制,特殊情况下还应该对地基的平均沉降量进行控制。而对于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而言,建筑特不仅体型复杂,而且平面的呈不规则形状,因此,需依据规范中的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对建筑物的沉降量进行重点观测和控制,并对沉降观测进行严格详细的记录,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情和有效性。

(三)对建筑物的垂直度进行严格的控制依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建筑特的垂直度允许偏差必须在整个高度的H1/1000之内,并且≤30mm,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采用合格的测量仪器和正确的测量方法,依据相关规对测量的精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当前,大部分的施工单位都会选用精密垂直仪,采用天顶测量法对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垂直度进行测量,将轴线控制中地下室结构划分为外控制,地上结构划分为内控制,依据首层的施工轴线在楼面上明确控制点与方向点,并形成井字形状的控制线,将其作为上部结构施工轴线的垂直控制点,逐层往上引测,同时对建筑物的外墙垂直度进行观测。

三、施工技术处理控制要点

(一)严格控制施工的顺序(1)对于连体的建筑结构、错层结构以及多塔楼结构,应该对的高、重的部分进行施工,然后开始低、轻部分施工;(2)对于有主楼与裙楼的建筑结构,基础施工应该坚持以先主楼、后裙楼的施工顺序进行,地面上方的施工,应该依据抗震缝的位置进行分段流水作业,如果裙房的平面较长,则需在其中部设置垂直施工缝,并将其分为两个流水段进行平行施工,对于和主楼结构形成多个结构的施工段应该采用立体交叉方式进行施工。

(二)对建筑“三缝”进行合理的设置为了避免各类因素对建筑结构内力造成影响,致使建筑结构出现裂缝,施工单位应该严格按照施工图纸上的要求,对“三缝”之间的间距进行合理的设置,即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并且采用科学、合理的构造与施工措施,对钢筋的预应力进行合理的配置,尽量使用收缩性较小的水泥,以降低水灰比,如果需要在建筑结构单元之间刚度相差悬殊或存在的错层的区域进行设缝,则应该将其彻底的分开,如果的两者成相连关系,则应该确保连接的牢固性。

(三)对“三带”进行科学的处理建筑施工单位应该依据施工图纸,对复杂高层建筑结各个沉降分区块设置的“三带”进行全面的考虑,即后浇带、加强带、膨胀加强带,确保“三带”之间的贯通,在“三带”的边缘位置设立支撑搭设方案,支架应采用Φ48钢管扣件进行搭设,立杆的间距设置为@1200mm,设置三道水平管,每三根立管设置一个斜撑,立杆端部应该加入方木条垫,以提高构件与结构整体的承载力与稳定性。

四、结束语

总之,在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质量的过程控制中,施工单位必须对建筑物的标高、垂直度以及沉降量等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施工工序、对建筑“三缝”进行合理的设置,处理好建筑物“三带”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复杂高层建筑施工的质量,推动现代复杂高层建筑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迪.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质量过程控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4,11(6):91-92.

建筑杂志范文第4篇

意大利设计期刊的创新机制与成功转型,提升了意大利设计和文化在全球设计界的持续影响力。意大利设计期刊通过内容的国际化,在全球范围组建编辑团队以及与国际传媒机构合作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保证了刊物的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杂志通过跨界交流促进设计资源的整合与创新,聘请来自不同领域的编辑人才保证了杂志的创新性和多元化;大众媒体为设计杂志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迅速的数字化转型保证了杂志持续的创新性和影响力。“意大利设计”和“意大利制造”作为意大利国家品牌形象,为意大利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提供了良好的声誉。意大利国家品牌的成功得益于其先进的国家设计创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设计传播与推广体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如血管一样将设计养料传播到“意大利设计”和“意大利制造”的每一个角落,保证意大利国家品牌形象的持续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设计传播与推广体系中,设计类期刊一直是中坚主导力量。

意大利制造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分化为大型、中型、小型和极小型,第二次世界大战毁掉了意大利的工业基础,重建后的工业设备全面革新,最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离开了手工工作室,纷纷进入欧丽维帝(Olivetti)、倍耐力(Pirelli)、菲亚特(Fiat)等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而卡特尔(Kartel)和阿忒鲁斯(Arteluce)这样的小型公司则更注重设计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卡西纳(Cassina)或慕拉诺(Murano)等传统玻璃等产业这样的老资格工坊,则由新世代管理;整个社会对设计格外重视,在家具、家居用品这样的设计领域之外,一群独立的汽车制造商也在“汽车设计”方面进行了研发,平尼(Pinin)、法拉利(Ferrari)等汽车品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广为人知,战后,随着设计、材料、技术以及资本市场的崛起和美国大陆的需求,汽车领域涌现出了大量的一流设计师和企业家,他们是贾克萨(Giacosa)、乔治亚罗(Giugiaro)、约施卡(Ruschka)等。意大利除了优秀的汽车设计,自行车、摩托车的设计也得到了发展。在设计领域受益的工业品还包括:工具、电机设备、大型机械、火车、飞机、游轮、自动化设备……要了解意大利设计,我们必须记住这样三位哲学家,他们的评论对意大利设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帕奇(Paci)、安契斯奇(Anceschi)、马尔多纳多(Maldonado),他们为意大利工业美学确立了新的标准。他们常常在阿尔伯托•罗赛(Rosselli)主编的《工业阶梯》(StileIndustria)等报刊上对作品进行严苛的批评(意大利的工业设计开始建立国际声誉时,这本期刊出版了一段时间。刊物的主要内容是设计报道、批评、辩论,以及设计在美学和当代技术之间的对话)。1969年意大利550万产业工人卷入罢工,11月更爆发了全国2000万工人总罢工,意大利工人的这一斗争,延续至70年代,随之而来的是棘手的环境问题,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年至1980年)成为西方全面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但是在意大利,人们靠设计和美学支撑了下来,这些大的经济事件使得意大利和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国家走向了不同的方向——单一的美学是其它经济事件不能动摇的。然而,新的设计师们并不满足于美这样一个单一的概念,他们在人体工学、机能结构上进行革新,并且攻击原有的意大利设计观念。争论无休无止,若干年后,回顾过去,我们往往发现许多公司一头扎进了“后现代”之中,这是多么不幸的事情,诗意、文学性和美被抛到了角落。幸好,反思是人类的本能,对于各种风格、材料上有分寸的把握再度成为意大利设计的重点。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兴制造国家的崛起,以家具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开始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005年中国取代意大利成为世界最大的家具出口国,但是经过10年的发展,意大利家具设计和制造业并没有相对衰落,而是通过持续的创新发展,在家具设计和高端家具制造领域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这得益于其强大的设计创新体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意大利设计杂志的创新机制与成功转型。在意大利设计领域存在着广泛的跨界与国际化合作,设计杂志亦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设计与时尚杂志都会关注意大利的优势产业——家具产业,因此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意大利家具设计杂志代表着意大利设计杂志。在此,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意大利设计杂志的创新机制与转型之路,为中国设计杂志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刊理念保证刊物的持续创新

意大利家具设计类杂志往往通过多层次的国际化办刊理念保证刊物的持续创新。意大利家具设计杂志中的文章、作品、案例、访谈内容来自全球设计界,特别是来自欧洲、北美以及亚洲新兴国家的设计师作品、访谈,保证了杂志内容的广泛性和国际化。通过在世界范围内聘请主编、编辑、美术编辑以及专业人才,保证了编辑团队的创造力和活力,以及对设计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持续关注。通过发行多语言版本的杂志以及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本土设计媒体合作,使意大利家具设计杂志成功渗透到全球设计市场,也为意大利家具设计杂志从全球设计市场获取资源提供了渠道和便利。

(一)刊物内容的国际化

《多莫斯》(Domus)杂志作为意大利历史最悠久的家具设计类杂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杂志内容就开始了国际化进程。二战后,受到战争迫害的人们陆续回到家园并开始重建工作,这时意大利人面临着房屋、家具短缺的问题,《多莫斯》杂志在此时复刊并为设计师提供了高质量的国外建筑、室内、家具设计案例,杂志刊发文章讨论“意大利风格的住宅”如何进化成“新时代人们居住的房屋”。20世纪50~60年代在意大利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多莫斯》杂志全力传播国际设计趋势、设计风格、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并大力宣传国际新锐设计师和设计作品,当时杂志成为意大利设计师洞察各种国际设计、艺术趋势的重要参考。20世纪70年代最经典的栏目就是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埃托雷•索特萨斯(EttoreSottsass)的旅行日记《奶油回忆录》和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皮埃尔•雷斯塔尼(PierreRestany)的来自艺术世界的“家书”,杂志内容的国际化层度进一步提升。2006年住宅出版社(Domus)出版了有关国际建筑师工作的年度特刊《住宅特刊》(DomusCopyright),第一本特刊聚焦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Koolhaas)。在《美丽的家》(CASABELLA)杂志发展历史中,与国际著名建筑师和设计师合作是杂志成功的关键,这些大师的文章和作品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引领着每个时代建筑和设计领域的发展,同时这些国际大师们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也通过《美丽的家》杂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例如佛朗哥•阿尔比尼(FrancoAlbini)、盖•奥伦蒂(GaeAulenti)和马克•扎努索(MarcoZanuso)等建筑、设计大师经常在杂志发表文章和评论。一方面,他们的文章和评论引起业界对设计热点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在关注和讨论中意大利设计界不断反思前行,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和特色的意大利设计,使意大利设计在世界建筑和产品制造领域成为优质设计的代名词,同时也促进了“意大利制造”现象的形成。另一方面,这些大师的文章和评论增强了杂志的影响力,使杂志成为世界建筑、设计领域的先锋媒体。《美丽的家》杂志也与国际著名的普利兹克奖(PritzkerPrize)保持着密切联系,普利兹克奖从1979年诞生至今,已经有39位建筑师获此殊荣,而其中24位建筑师都曾在《美丽的家》杂志上发表过文章或作品。这些文章和作品代表了每年世界建筑界最新发展趋势和创新理念,而意大利设计师能够通过《美丽的家》杂志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这些新动向,并将这些新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意大利家具设计之中,使意大利家具设计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同时却不失与国际主流的契合。

《住宅》(Abitare)杂志的《大师专辑》是杂志最吸引人的栏目之一,《大师专辑》跟踪采访世界顶级建筑、设计大师,通过报道大师的经典作品、设计故事和生活片段帮助人们解读大师的设计作品所蕴含的理念和思想。例如2011年的高技派建筑设计大师诺曼•福斯特(NormanFoster)专辑、首位“普利兹克奖”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专辑和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专辑。在制作诺曼•福斯特专辑的3个月过程中,《住宅》编辑跟踪采访,贴近诺曼•福斯特的工作和生活,深入了解他的设计创作、生活理念,专辑使读者全方位了解诺曼•福斯特设计思想和理念。在制作扎哈•哈迪德专辑过程中,《住宅》编辑跟随大师辗转世界各地,记录她的家庭生活、教学工作和设计工作,深入了解这位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在制作2012年的大师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专辑时,《住宅》记者连续6个月对其进行项目现场报道,辗转于其在巴黎、热那亚和纽约的设计事务所,穿梭于他位于芝加哥、威尼斯、洛杉矶的建筑项目工地,并首次向世人展示了伦佐•皮亚诺的设计草图、设计模型和日记。今天《室内》(INTERNI)杂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关国际设计、家具和装饰的交流整合系统。除了每月发行的杂志,公司还发行专刊、主要国际城市设计周指南(巴黎、纽约、莫斯科)、米兰设计周指南和为BBC公司的“全景”(Panorama)节目出版专刊。在主编吉达•博亚迪(GildaBojardi)的领导下,《室内》杂志升级了世界最新设计趋势栏目,重点通过杂志的创新设计活动和展览发掘未来的国际设计人才,为意大利设计和意大利制造注入新的发展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设计交流新闻》(ddn-DESIGNDIFFUSIONNEWS)杂志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设计杂志体系,并成功延伸出11本特刊和专刊,包括《食品设计》《DDN米兰高层建筑指南》《拱门》《酒店设计消息》《俄罗斯设计消息》《浴室设计消息》《国际橱柜设计消息》《免费设计消息》《米兰设计周设计消息指南》《科隆—巴黎设计消息》《米兰家具展设计消息》,杂志的国际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全球范围内组建编辑团队保证杂志的创新性

拥有深厚民族文化传统的意大利人对于自己的语言与文化是相当自豪的,但是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保持杂志的国际影响力,意大利设计杂志也开始引入国际编辑力量。在这方面《多莫斯》杂志也许是最好的案例,1992年意大利建筑史学家维多里奥•马尼亚戈•兰普尼亚尼(VittorioMagnagoLampugnani)担任《多莫斯》杂志主编,1994年1月英国平面设计师艾伦•弗莱彻(AlanFletcher)承担杂志装帧设计工作,他建议杂志内容应按专业划分,并增加有关历史建筑的内容,此时,杂志已经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并彻底使用意大利语和英语双语发行。在1996年2月到2000年7月期间,《多莫斯(Domus)》杂志由瑞士艺术评论家和史学家弗朗索瓦•布克哈特(FrançoisBurkhardt)任出版人,在《多莫斯》杂志的历史中第一次由非意大利人担任杂志的掌舵人。这一时期杂志关注的领域超越了传统的建筑、工业设计、艺术和交互设计领域。2000年8月伦敦的艺术评论家、史学家迪耶•萨迪奇(DeyanSudjic)接替弗朗索瓦•布克哈特担任杂志主编,同年9月他出版任下第一期杂志。平面设计师西蒙•伊斯特森(SimonEsterson)对杂志的平面设计进行彻底革新,使新的杂志更加简洁和便于阅读,编辑部被分为三个主要部门,给了编辑更多的发表意见和讨论空间,以支持扩大杂志对新的设计领域的关注,如汽车设计和时尚设计。2011年4月,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建筑师约瑟夫•格里马(JosephGrima)开始了他作为新主编的工作。他被授权完成两个任务:创建《多莫斯》杂志网站,网站平面设计工作由英国著名网站平面设计师丹•希尔(DanHill)完成,并于2010年12月9日上线。通过引进国际编辑人才,《多莫斯》杂志不断拓宽办刊视野,调整办刊理念和方向,保持了杂志的创新性和国际影响力。

(三)与国际传媒机构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

意大利设计类杂志大多隶属于意大利阿诺多•蒙达多利(ArnoldoMondadoriEditore)出版集团和意大利里佐利-晚邮报(RCS,RizzoliCorrieredellaSera)传媒集团,其中意大利阿诺多•蒙达多利出版集团是欧洲顶尖的出版集团,是意大利最大的书籍、杂志出版传媒集团,占意大利杂志出版份额的31.3%,旗下包括8家出版公司,业务包括图书、杂志出版、数字媒体、电视、广播、零售、直投市场等领域,这家公司出版了《美丽的家》《现代厨房》(CucinaModerna)、《厨房没问题》(CucinaNoProblem)、《室内》、《盐与胡椒》(Sale&Pepe)等几本享誉世界的生活设计类杂志。这两家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拥有广泛的国际出版网络,同时集团也通过与各国本土出版机构合作或出租版权等形式,将意大利设计杂志推广到全球出版市场。意大利设计类杂志早期都使用意大利语出版,由于世界上使用意大利语的国家极少,这限制了意大利设计杂志的传播和推广。近年来,意大利设计类杂志开始与各国本土传媒机构合作,进而开拓国外设计市场。2014年11月,中国国际出版集团的《设计时代》杂志正式与意大利阿诺多•蒙达多利出版集团的《室内》杂志签署版权合作协议,2015年1月,《INTERNI设计时代》杂志在中国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室内》杂志国际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进展。在我国,人们已经能够看到中文版的《住宅》《美丽的家》《多莫斯》《室内》等杂志。但是,在意大利人们却看不到一本意大利语版的中国设计杂志,我们中国设计类杂志在国际化进程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跨界交流促进设计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一)杂志内容融合不同的设计艺术形式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意大利没有独立的设计学院,大多数设计师都毕业于建筑学院。因此,很多意大利设计杂志最初都聚焦建筑室内设计领域,并逐步与其他设计领域相融合。近年来,设计类杂志开始与时尚艺术、舞台艺术、食品设计等新兴设计领域相融合,在不断融合中创造新的艺术门类和设计领域,并推动“意大利设计”的内涵不断发展进化。纵观意大利主流设计杂志,我们发现这些杂志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一本杂志的内容涵盖几个不同的设计领域。如《多莫斯》杂志主要聚焦建筑、应用艺术、工业设计、艺术、城市规划、出版和平面广告、交互设计等内容;《住宅》杂志聚焦国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产品设计和平面设计等领域;《八角》(Ottagono)杂志主要聚焦家具和灯具设计、平面设计、餐具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等领域。这些杂志之所以能够跨界于不同设计领域,除了编辑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杂志内容定位等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设计杂志所隶属的出版集团往往拥有多本横跨各个设计艺术领域的杂志和编辑团队,保证杂志在办刊视野和编辑团队的跨界能力。如《多莫斯》杂志社出版发行《多莫斯》《美丽的家》《四轮汽车》(Quattroruote)、《子午线》(Meridiani)、《汽车运动》(Tuttotrasporti)、《银色汤匙》(IlCucchiaiod’Argento)等多本有关汽车、文学、食品、设计领域的杂志,这些杂志在内容上相互交流和跨界,保证了内容的创新性和多元化。同时,意大利设计杂志也利用其他艺术形式演绎现代设计,如1998年在庆祝《室内》杂志创刊70周年之际,美国舞台艺术家罗伯特•威尔森(RobertWilson)制作的名为“立面上的七十个天使”的歌剧在米兰新小型(Piccolo)歌剧院上演,如今设计与舞台艺术的融合已经成为新的设计表现形式。一些知名的设计杂志还利用自身的影响力举办展览和设计活动。最成功的案例莫过于《设计》(INTERNI)杂志创办的米兰设计周,从1994年6月到目前为止,《室内》杂志在每年4月的米兰设计周期间已经组织和策划了500场设计文化活动,使米兰设计周发展为一个重要的国际社会文化现象。

(二)来自不同领域的编辑人才保证了杂志的创新性和多元化

为了保证办刊质量,意大利设计杂志通过聘请不同领域的人才担任主编,这些主编的才华和前瞻性视角使杂志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引领时代设计的发展,如《多莫斯》杂志曾先后聘请17位大师级设计顶尖人物担任主编,每隔4~5年就会有一位新的主编上任,这样的主编聘任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杂志在办刊理念、形式、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这些优秀的主编包括建筑师朱塞佩•帕加诺(GiuseppePagano),作家马西莫•邦探佩里(MassimoBontempelli),建筑师、作家和教育家埃内斯托•内森•罗杰斯(ErnestoNathanRogers),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皮埃尔•雷斯塔尼(PierreRestany),建筑史学家维多里奥•马尼亚戈•兰普尼亚尼,瑞士艺术评论家和史学家弗朗索瓦•布克哈特,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和建筑师约瑟夫•格里马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这样的跨界也保证了杂志的创新性和多元化。

四、大众媒体为设计媒体的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基础

以上案例只是意大利设计杂志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后还有众多的意大利大众杂志、报纸、电视频道和互联网媒体共同支撑着意大利设计传播和推广体系。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之一,意大利拥有丰富的杂志资源,在全国120余种专业杂志中,有近50种杂志与“意大利设计”直接相关,这些杂志聚焦“意大利设计”和“意大利制造”相关产业领域,向世界推广意大利设计和设计文化,为意大利设计争取国际话语权。这些大众媒体对于设计的关注,也提升国民的审美水平和对更高设计质量的诉求。同时,意大利还有30余种主流报纸和18种主流网络报纸关注设计,这些报纸大都留有一定版面刊登有关设计和生活方式的文章,可以说设计与艺术早已经融入到意大利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融入到意大利人的性格和血液之中,而设计类杂志也是这种生活方式中的必备品。

五、迅速的数字化转型保证了持续的创新和影响力

意大利设计杂志的数字化转型时间并不早,但是转型速度却令人惊讶。如《多莫斯》杂志的网站于2000年9月上线,网站使用意大利语和英语;与此同时,杂志的附属贸易平台网站也随即上线。编辑部的所有编辑人员在完成纸版杂志内容编辑工作的同时,共同承担网站内容的编辑工作。2007年为了报道像米兰国际展这样的重要活动,网站开始增加视频内容,视频制作一般由多莫斯设计学院和其他机构协助完成。2011年《多莫斯》杂志出版人乔凡娜•马佐基•博尔多纳(GiovannaMazzocchiBordone)要求:“杂志必须进行深入研究,为读者提供更多设计深入分析,应该把设计趋势、设计新闻、设计实验展示在今天我们能够使用的所有新媒体平台上”。于是2012年9月实验性的iPad版杂志上线,随后杂志的手机应用程序设计完成,该程序还获得第48届国际出版物设计年鉴年度应用程序优异奖。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多莫斯》杂志紧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时跟进最新的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杂志已经广泛应用RSS阅读器、脸书(Facebook)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社交网络及微博、社交应用“照片墙”(Instagram)、美国视觉社交网站“拼趣”(pinterest)等新兴互联网工具,在传统纸媒受到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强力挤压下,《多莫斯》杂志的影响力丝毫没有下降,它顺势而为,成功地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工具进一步巩固其在建筑、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强大影响力,助推意大利建筑、设计在新世纪里争夺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住宅》杂志的数字化转型则更加干脆。2014年3月《住宅》杂志纸质印刷版停止发行,当人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无不感到惋惜,这本影响了意大利建筑、设计超过半个世纪的批评性先锋杂志,终于在意大利的经济低迷和新兴互联网媒体的双重挤压下,退出意大利设计历史的舞台。但就像凤凰涅槃一般,《住宅》杂志的网络版(iPad版、iPhone版和网站)仍继续编辑出版发行,《住宅》杂志的所有者意大利RCS传媒集团加大了对于网络版杂志的投入,使其在新互联网时代重新焕发生机,这也是意大利设计杂志迅速地数字化转型保证持续的创新和影响力的一个例证。

六、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传统纸媒设计杂志受到互联网高速发展与人们阅读习惯发生深刻变化的双重挤压的背景下,意大利设计杂志的创新机制与转型成功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有益启示,我国的设计杂志在创新机制建设和数字化转型方面还有很长路要走,但是国际化、跨界、数字化一定是我国设计杂志未来的发展方向。不幸的是,除个别设计杂志之外,我们当中大多数的期刊编辑和广告部门都只是被动地接受着这些改变,而不是昂首阔步地进行积极的改革,以确保站在行业的前端。相较于纸媒时代抑或纸媒与简单网页制作并存的时代,如今的设计期刊出版行业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行动上,我们都未做出足够的改变,面对知之甚少的技术平台,又怎能指望拥有创作的灵感和良好的市场销路呢?以上都是我们面对的不利因素。有利的一面是,设计这一机遇的大门依然向我们敞开,设计期刊国际化也恰逢其时,人们依然认同我们品牌的价值,并对它信任有加。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未来发展的脚步牵动世界目光。中国将继续引领世界沿着全球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发展。目前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受关注度日益提升,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家对中国感兴趣,但大多数人并未真正的了解中国设计,尤其是欧美国家。由此,我们应加大与意大利设计期刊的合作,致力于面向国际社会尤其是向欧洲重点国家展示优质的中国设计。提高中国设计的国际知名度,增强中国设计吸引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无形资产,进而带来实际收益。

两年来,我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合作工作,我们将利用经济日报社所属《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数码设计》《中国服饰报》自身的采编资源积淀,与意大利、俄罗斯出版商共同发行《艺术与设计》的传播途径,实现受众国落地,并力争成为中国设计“走出去”企业的推介平台,有效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同时,该项目对提高经济日报社所属《艺术与设计》《产品设计》《数码设计》的国际传播能力,为中国设计、中国制造走出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都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以中央主要媒体为龙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当下,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是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媒体,是当代世界了解中国经济当之无愧的窗口,具备承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全部条件。我主流设计媒体在对外报道中、热点问题报道中,已经解决原创率、首发率低,争夺话语权的能力不足,没有掌握描述“中国形象”的主导权的问题。

建筑杂志范文第5篇

今日建筑媒体的发展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表现非常活跃,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是中国建筑成长全过程的纪录者,是多元思想集合的平台供应者,是联系建筑师与使用者的纽带。身处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碎片化的数据、图片、信息无所不在,始终围绕着我们。建筑媒介要有从海量的素材里迅速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的眼光,与从大众汹涌的意向潮流坚持自我定位的勇气。建筑媒介作为信号的发送者,利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内容更加讲究迅速和高效,提高用户参与度,实现互动。

2建筑媒体传播探究

2.1专业纸媒文章列举

在国内创刊发行的几本中外建筑杂志作为代表(见表1),对传统纸媒在国内发生的变化与秉持做一个分解、梳理与总括。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随着建筑业的进步,仅有的建筑期刊由官方承办,例如《建筑学报》。这一期间主要刊载各院校的科研机构的学术成果,解读传达国策方针,理论焦点围绕“形式—内容”关系展开,对外交流局限在苏联与第三世界国家等,与西方国家建筑交流比较少。改革开放之后,与之前的期刊仅是官方创办相比,以高校、各级地方和设计院作为主办单位的期刊蓬勃发展,出现了《世界建筑》《时代建筑》《华中建筑》等等至今在建筑界有很大影响力,几乎所有建筑学生都会阅读学习的优秀期刊。这些期刊出版当时,建筑界的思想改革行动可称大刀阔斧。这一时期,思想束缚微微松动,西方先锋理论还未如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量涌进,建筑师开始重视现代设计思想,如何看待传统建筑,如何传承传统建筑保有民族风格的话题讨论的如火如荼。20世纪80年代中期,期刊实行“西风东引”,将西方建筑文化及诸多先锋理论,经典作品分析登载在期刊上。如建筑学报设置国外建筑专栏,介绍经典的国外建筑作品,获奖作品,建筑理论,建筑师的翻译引介和个人、官方游记见闻。20世纪80年代中“西方中心论”在中国大行其道,建筑界盛行“文化嫁接”,建筑师急迫的学习西方所有的理论、方法和概念[1]。90年代则开始反思与讨论西方建筑文化是否适用于中国本土。2000年后,本土逐渐成熟的刊物不断寻求变革与创新,内容不断细化跟随数字时代的新发展[2]。同时高校、出版社等与国外著名的建筑期刊合作,引进国外期刊的中国版。这些国外期刊的中文版以原版译本为主,又增加了部分本土化内容[3]。中国建筑界已经不再信息匮乏,不再有“时差”和“距离”。诸多国外期刊进入市场之后,本土期刊也在进行积极的革新,寻找“本土”的优势建筑期刊的多样化的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建筑对专业媒介的需求多方位、多层次发展。

2.2互联网新媒体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的大范围普及,建筑媒体种类日益丰富。主体除了原来的纸媒杂志社外,更增加了大量的专业建筑网站、论坛小组、建筑微信公众号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见表2)。并且现代人越发依赖手机,习惯于在细碎时间“刷”出各种新闻,这就更显出建筑新媒体推广的重要性。专业媒体网站如ArchDaily、谷德、有方等在报道各项建筑新闻的领域里有极大的优势。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使得网络媒体在更新速度、信息检索和互动性方面比传统纸媒更加吸引受众,这是网络媒体对纸质媒体的角色替代[4]。网络社区如豆瓣建筑学相关小组,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文本的者,可以成为明星作者、阅读他人推荐的课程、软件应用经验和读物等。每个人都通过自主选择架构多重层级的圈子[5]。由于以前微博有140字的限制,而且阅读者比起文字说明更青睐图像信息,多半微博id精炼文字介绍配上尽心挑选的图片吸引受众眼球。微信以真实手机号注册为条件,不同于其他媒体的匿名性,建筑师在朋友圈上传自己的工作进程,日常生活,自身即为焦点。而微信在国内使用人数之多,占有市场之大,不管是传统杂志还是媒体网站都会设置公众号。公众号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除了传统的建筑新闻报道、新事件新案例、工程图纸分享;还有受建筑学子青睐的软件交流;以鉴赏大师作品为主题的建筑之旅;以建筑师为中心的文化故事等等。

2.3两种媒体的优劣比较

传统建筑期刊和互联网建筑新媒体各有优势和劣势(见表3)。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其报道的深度,严肃性和可靠性,报道速度则受限于出版周期。对比传统建筑类媒体,新型媒体本身有更多的参与和互动性,建筑信息的传播极为自由[6]。弊端是人们辨别真假异常艰难,有的时候谣传比真相更容易深入人心。信息结构的扁平化也比较明显,人们更爱好快速浏览图片而不是深入思索批评。新兴媒体在规范运作和信息选择上仍需要借鉴经验丰富的纸媒,开拓新思路。

建筑杂志范文第6篇

1.1物质因素。

除了人的因素,物质因素条件对施工质量也起着关键影响,有句话叫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建筑工程施工也是如此,再好的技术人员,如果没有原材料、零配件等物质的支持,也难以进行施工建设。原材料的质量是施工控制的源头质量,它的质量好坏对施工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必须加强原材料质量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控制原材料,一是选择质量信誉好的供应商进行采购,采购前可先获得样品进行测试,测试合格后再进行批量采购,二是采购进厂使用前,必须进行检验,尤其是对于施工质量有严重影响的指标,如果不具备检验能力,需委托其他具有资质的单位检验,以确保原料质量,原料要做到批批检验,合格的才可以使用,三是合理利用原材料,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原料成本,确保施工资源最优化。

1.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的概念就比较广了,它包括工程施工处的地质环境、施工的气候环境、施工工程的管理环境、劳动用工具、设备等劳动环境。众多的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且这些因素不同的工程均有所不同,相对复杂,故应结合施工工程的特点与具体要求,采取适宜的措施来降低环境因素对施工工程的负面影响。

2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筑质量责任关系不严密

这里所指的是很多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中,对于施工人员的施工质量没有考核与责任规定,过多的注重施工进度的约束,却没有将施工质量与其自身职责相联系,使员工在施工过程中忽略了对质量的控制,工作责任感降低,违规操作增加,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2.2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很多施工企业的务工人员均是由农民工组成的,他们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也不具备专业的施工技术,对施工安全知识更是了解甚少。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盲目赶工期,对于施工人员的上岗前培训与在岗中教育就变的很少,甚至不做,这样就使得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整体低下,同时,也存在很多施工安全隐患。

2.3国家制定的工程建筑管理制度难以深入基层

虽然针对我国建筑行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工程建筑管理制度,要求各企业进行学习并应用,但实际中,很多企业都是应付了事,没有对制度的内容进行深刻学习并结合企业实际进行细化与执行,制度成了领导者书架上的一件艺术品。

3建筑工程管理的应对策略

3.1采取措施强化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

要强化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建筑工程的施工企业要在企业内部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安全保障体系,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落实,并配置相应的安全保护用品与措施;二是要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大力加强安全施工技术与自我保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工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管理部门,要做好对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与建设企业的安全施工管理的监督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地找出应对之策,以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

3.2采取措施强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

要强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理念的创新,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建筑工程管理新理念创新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们对建筑工程新管理理念的认识与认同感;二是要将传统管理理念与模式和新型管理理念与模式进行优劣势对比,找出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三是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原则,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建筑工程管理经验与技术,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找出符合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新型理念与模式。

4结束语

建筑杂志范文第7篇

房屋建设设计中涉及到的节能环保方面需要我们根据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这个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方面的建设水平都有所提高,但是环境破坏现象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超过了经济的发展速度,这就给社会资源的利用造成了很大损失。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国家也应该根据当前情况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定出科学的环保方案,节约资源和能源。我们应该把房屋建筑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在实际的工作中严格按照要求做好方案,对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能够深入了解,对各种节能环保措施进行分析,选择最佳的施工设计。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房屋建筑节能设计,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实现房屋建设的节能环保设计。此外,我们还应该对施工人员进行节能环保教育,提高施工人员的节能环保意识。

2我国房屋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存在的问题

2.1建筑节能环保发展落后

房屋建筑节能环保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通过这些年的理论发展和大量的实践应用,使得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整个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在建筑行业的发展中受到了很大制约。而且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中对节能环保理念的认识和重视还不是很高,使得该项工作很难推进,不利于节能降耗。

2.2忽略了协调发展

虽然当前我国有部分房屋建筑设计中应用了节能环保设计,但是一般都只是流于形式,也就是很重视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对于房屋建筑工程节能环保质量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施工现场的环境、地质等因素。科学的实行节能环保措施,就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项因素,保证建筑物的协调发展。

2.3缺乏节能环保深度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房屋建筑设计的环保理念也得到了更充分的理解和体现。不过设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影响房屋节能环保的各项因素,只是片面的针对某种或者某几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也说明了当前我国的房屋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理念深度还不够,只是浮于表面,这对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从一定深度去规划建筑节能设计,使其全面发展。

3建筑设计节能环保的应用

3.1选择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在房屋建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房屋建筑的质量,是房屋建筑节能环保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保证建筑材料的健康、节能、环保和高效,应用科学的建筑技术,才能实现房屋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例如,在房屋建筑中应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照明设备,可以节约资源,提高照明度,实现房屋建筑节能环保的要求和效果。结合新的建筑能源和材料,根据实际的房屋建筑情况,充分利用再生资源,是进行房屋建筑节能环保设计的有效途径。

3.2全面实现房屋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

房屋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房屋建筑各个方面的影响,从建筑材料和建筑使用这两方面进行节能环保设计。在建筑材料方面,可以应用倒置式隔热保温屋面、保温砂浆和外墙保温涂料等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提高房屋建筑的保温性能,改善房屋建筑材料的能源消耗,实现建造过程的节能环保。在房屋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清洁能源,在发挥同样的照明和通风功能的基础上,实现了房屋建筑使用的节能环保要求。

3.3提高太阳能的使用

太阳能是目前我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能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处于零散状态,不能充分发挥太阳能的利用率,影响了房屋建筑的整体美观。在房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保证太阳能装置的合理设计,提前考虑好太阳能安装的位置,才能更好的实现房屋建筑的美观与太阳能资源的利用相结合,更有助于节能环保观念在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4实现建筑绿化

房屋建筑的绿化,提高了房屋建筑的使用质量,提供了更加环保、舒适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绿化环境,可以减少房屋建筑的噪音污染,调节房屋建筑中的温度和湿度,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的舒适度。例如,在房屋建筑周围种植一些树木,在夏季的时候,浓郁的树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减弱噪音污染,调节生态环境,实现了房屋建筑的节能环保效果。因此,房屋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的内外空间、地面和立体空间等特点,将建筑环境的绿化方案融入到整体的设计当中,衬托建筑的优美环境,提升建筑的生态和人文价值。

4建筑设计节能环保的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数量比较大,人均占有资源量却比较少。随着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加,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也逐年增加。在房屋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能源浪费情况十分严重,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斩落。通过提高房屋建筑设计的节能环保水平,能够有效地改善建筑环境,节省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

5结束语

建筑杂志范文第8篇

(1)资源利用率高。

节能环保的特点就是高效地利用资源,最理想化的状态是达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这主要是指高效地使用各种房屋建筑所需要的资源,其中主要包括能源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各种建筑材料。对这些资源进行最优化的利用,循环化利用,发挥最大的价值,比如鼓励各种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扩大已有建筑的使用效率,延长其使用的寿命。

(2)对于环境的影响最小。

节能环保主要包括节能和环保两个方面的内容,节能是指对于各种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而环保则是面向环境,尽可能地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力度。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力,主要包括防止建筑对土壤、空气、水等大气环境的直接污染,同时也需要减少远距离材料的选择,尽可能地使用本地材料,减少交通运输对于环境的影响。

(3)利于大自然的生态环境。

建筑不应该脱离自然生态环境而存在,而是应该与生态环境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更加和谐地存在。在整一个过程中,房屋建筑的设计者应该秉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让生态之美更好地作用于房屋建造。

2房屋建筑施工中节能环保措施

如何来更加有效地推进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节能环保技术,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的过程。在房屋建筑施工中更多的使用节能环保措施,在前期需要进行相关的投资,可能会占据较大份额的成本预算,但是在真正投入使用之后,相关的经济效益是传统非节能方式的2~5倍。房屋建筑施工的节能环保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节能型原材料。

传统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钢筋、水泥、木材、电缆等,这些材料使用起来数量大,不符合节能环保的技术要。而现代的建筑材料,更多地趋向于节能环保化,科学化。在推进房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从建筑材料的选择出发,尽可能地选择满足质量要求以及节能环保的要求,并且减少相关材料的使用量。比如,在模板的工程中使用滑膜,高强水泥等等,这些建筑材料都是在传统建筑材料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的材料,针对相关的性能,进行了更好的完善,来提高相关材料的使用效率。通过这些高科技材料的使用,能够降低50%不必要的建筑材料消耗,同时增加相关建筑的质量。

(2)节能型能源。

节能不仅仅要从建筑材料出发,也需要从需要使用的能源出发,尽可能地选择节能环保的能源。在新能源不断推广应用的今天,新能源应该更好地应用于房屋建筑过程中,尤其是发展比较成熟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传统的建筑围栏耗热量大,甚至高达三分之一左右,而现代的建筑围栏热量得到改善是建立在新能源的基础之上,通过相关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我国房屋建筑耗热严重的问题,提高了节能的效果。而能源的节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墙体节能。墙体是房屋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墙面都是采用实心的粘土砖来堆砌,水泥砖土等的成本相对较低,但是保温隔热的效果差,需要达到一定的厚度才能有有满足相关的标准,这就造成了一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而现代的房屋建筑中更多的会采用节能环保的复合墙技术,更多地利用现代科技,减少资源的利用以及尽可能地开发利用资源。很多人会感觉这是一种很微不足道的能源节约,但是综合整一个社会的力量,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能源力量。②窗户节能。窗户也是房屋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设计门窗是房屋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门窗设计相对简易,其目的只是进行最基础性的应用,而现代对于窗户的设计,更看重人性化。比如改进窗户的密闭性,更好地防止冷空气渗入,这也符合环保的要求,减少室内供热的消耗。根据朝向合理地设计窗户,规划不同朝向的窗户数量比例,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太阳、风等的自然资源。③水节能。水资源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做好水资源的节约工作能够更好的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例如,建筑组织可以充分地利用市政管网直接给建筑施工工程进行供水,减少水路建设的投资。同时,在建筑内部应该安装相关的感应性水龙头,更好的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④屋顶的保温节能。屋顶是房屋建筑的防护构造,针对屋顶的技能环保也有着很多的设计和讲究。现代的屋顶会更多地在保温技术上有所改进,通过现代的科技来更好地改进保热功能。例如,设计合理的屋顶坡度,在顺坡的方面铺设玻璃棉等材料,更好的起到保温节能的效果;

(3)对于房屋建筑进行绿化处理。

绿化符合环保的理念,也是低碳社会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房屋的屋面、周边环境进行绿化处理,能够很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更好地美好民众居住的环境。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进行一定绿化处理的屋面能够在夏季降温6.3℃左右,而对于室内温度可以降低2.6℃左右,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环保的降温方式,很有效地减少能源的使用;真正意义上契合低碳经济的原则。在很多的地方,都出现了墙面绿化,楼顶绿化,就是为了让绿色植物发挥作用,减少能源的使用。对于房屋进行高科技绿化处理,不仅仅是节约能源的需要,更是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的,以绿化来代替其他的建设,更加能够提升居民对于低碳生活的需要;

3结束语